【咸阳百村之秦都卷】昔日“宫瑶映辉”今朝自强不息——南吴村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02
南吴村为马庄镇辖区偏远村,与礼泉县骏马乡接壤,地势平坦,2个村民小组,156户,668人,耕地1300亩。据秦都区地名办1990年5月监制的村碑关于南吴的记载是:“据群众座谈,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吴姓户族聚居此地,分南北三村,该村在南,得名南吴村。”然而有关吴姓聚居一说,该村长者皆持否定态度。据村中长者谈,该村有史至今并无吴姓居住的痕迹,南吴村早年户族为南姓、姬姓、万姓,而今此三户亦不存在;今天的南吴村以李姓、刘姓、范姓者居多。南姓不知去向,万姓迁至马庄镇,姬姓后裔招赘至兴平。吴姓聚居一说值得商榷,或许真相在漫长的历史尘埃中被湮没。
南吴村原有高大的城墙,据长者回忆,该村原欲建一座凤凰展翅状的城墙,不知何故,凤凰双展翅,却建成凤凰单展翅缺一翼,所以该村早年比较贫困落后,被人称为“烂吴村”。城开三门为东、南、西,门洞为双层形制,意寓内外有宫之意,可能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成分较大,属夯土式走马城,门洞上有敌楼。东西长约400米,南北宽约100米,城门洞原有看守人居住。城墙毁于合作化时期的积肥运动。
南吴村人历来笃信佛教。村中庙宇四布,有名者应数玉皇大帝庙、关圣帝庙。玉皇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,1868年回民暴动时,付之一炬,数日不灭,成为一片废墟。回乱后村民自筹资金二次重修,两进大殿,前殿为齐天大圣殿,上殿为玉皇殿,有三尊神像:玉皇居中、三圣母和送子娘娘分居两边;山门洞为措顶式二层,上供无量祖师。大殿两厢有耳房,是庙中僧众禅房及厨房、客房等。建筑规模甚巨,布局沿用古格。当年一定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之圣地,佛教之净土。毁于大跃进时期,建筑材料挪作他用。
关圣帝庙当年坐落在今村两委会办公室处,为四椽厅大殿,宝像庄严威猛,幼童不敢正视。庙中有大型铸铁钟十数口,解放前被砸碎卖之,仅存一小钟,五十年代村中还用作召集大会、生产队上工之铃。后被盗,不知所踪。
南吴村东南方有文星楼一座,高约10米,基座约5×5米见方,楼上有石刻四字“吉星高照”。
李姓村民家中存一石刻,上有大字“宫瑶映辉”,不知为何处建筑遗留之物。村东南距文星楼不远处原有古墓冢,1958年掘之至六七米深,填土为红土,有棺木皆朽不可触,始终未见人骨,疑为衣冠冢。也可能年代久远,尸骨化土。
南吴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,较早就在全镇名列前茅,198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,以后每年都有荣誉。如:市级小康村党支部、民主法制村、计划生育先进村、先进调委会等。
南吴村种植业以粮、棉、油为主,兼种果树,剩余劳力多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,年总收入100多万元,超过全镇平均水平。村上有大型货运汽车1辆,装载机2台,打桩机4台;生猪存栏在100头的大型养殖场2个。
2005年,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、材料,当年9月将街道全部沙石硬化,基本缓解多年低洼积水、泥泞不堪的现状,使这一让村民埋怨、干部头疼、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暂时解决。
2010年,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,村党支部抓住机遇,国家饮水工程的投入使用,让村民告别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生活用水的历史;街道在原沙石路面基础上又铺筑宽4米、厚18厘米,长1.75公里水泥路面;建灌溉机井4眼,铺设暗管7000米,衬砌渠道覆盖所有支渠,水利条件优越,全村无一分旱地;新建文化娱乐广场和“农家书屋”,健身器材正在完善;倡导改厕改灶,现有沼气户43户;成立秧歌队和锣鼓队,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
南吴村决心在发展观光农业、土地流转、村容规划、招商引资等方面,工作进展快,效果好,南吴村明天会更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