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情岁月,烽火燃烧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09
亿年泾水从张家山冲出峡谷向南奔向渭水。战国末年,秦国任用韩国水工郑国凿仲山引流泾水,灌溉关中良田万亩,历史上有名的郑国渠修建成功,本想“疲”秦,却成了“富”秦,剩余泾水浩荡南流平原,在今崖底高家、烽火村又有东西向的甘河流入泾水,这里被冲刷成东西约5公里的河滩向南绵延而去,自古以来就成为古代兵家必争的烽火战场。宋辽时,高龙山成为浴血战场,杨家将、萧太后都曾在这里带兵厮杀过。今天,古战坑遗址仍在。
西安西北行40公里,咸阳西北行20公里,从咸宁路礼泉段烽火村路口向东望去,你会发现深沟平滩处一座小镇拔地而起。高崖上的窑洞、塬上的中华好玩城﹍烽火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快旅游设施建设。
走进烽火传统教育基地,看几个展室珍贵丰富的照片,听老村民讲村子的辉煌历史,老市长王保京的传奇成长历程,方晓烽火村五六十年代不愧是“激情岁月”。
烽火村原名“白灵宫”,传说早年在此地挖出了战国时白起的墓。解放后村子改名“烽火村”。解放前,泾河冲刷平原,两岸土地沟壑不平,荒草丛生,乱石成堆,这里成为逃荒要饭人落脚的地盘。今天村子里很多农户都是逃荒到此。王家就是从建陵凉马村逃荒来的。贫苦的人们在高崖上打窑洞,泾河岸搭草棚,平整泾河岸荒滩地,刨得粮食饱腹。村子解放前,有20几户人家为了生活,都卖了亲人,至今清清楚楚地记载在纸页上。自从王保京当上村支书后,烽火村就像神话一样,成为全国瞩目地方。
“工业学大庆,农业学大寨”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。解放后,全国人民掀起了劳动大生产的热情。
50年代,王保京正当青年,初生牛犊不怕虎,他在党的教育下,不怕苦和累,带领烽火村民敢于向贫穷挑战,向贫瘠的土地要粮棉,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。平整土地,学习农作物栽培新技术,为村民统一建造居民楼,烽火村村容村貌大改变:良田沃土增多,粮棉增产,居民能吃饱饭,居住条件是电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