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咸阳百村之秦都卷】秦都区的南大门——东江渡村
| 招商动态 |2016-06-07
东江渡村位于咸阳市西南角,因村址建于渭河古道旁,居民以摆渡为业,故名摆渡村,后分东、西江渡,东江渡村以方位得名东江渡。1966年称东风大队,1972年恢复东江渡旧称,延续至今,而后将南米村并入东江渡,合称东江渡村。6个村民小组,290户,1224人,耕地1863亩。东江渡村两委会班子5人,村民代表13人,党员40人,人均年纯收入4900元,是秦都区第四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。
早先的东江渡村,是大约在明朝年间由渭北塬上郭旗寨迁徙而来,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为郭姓,也有少数王、史、李、穆等姓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2年)村名为东江头,有62户,426人;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村名为东江渡,有65户,426人;1949年前后,村子只有一条正街,有88户,689人;现在东江渡村已扩展为三条正街,有290户,1224人。
东江渡村属典型的关中生活方式,过去住房都是泥瓦土木结构的“庵间房”或“厦子”房,秋季雨涝时,房屋倒塌时有发生。平常吃面吃馍,喜欢吃油泼辣子,过年(春节)吃“臊子面”待客,穿着朴实,以粗布为主,生活比较清苦。改革开放以来,村民生活发生很大变化,家家住楼房,用上电视、电脑、冰箱、太阳能热水器,穿着时尚新潮,村民文化层次不断提高,全村大学生、高中生的人数明显增多。
过去,东江渡村以粮、棉种植为主,受科技、农具、水利等条件限制,产量很低。改革开放后,村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蔬菜种植、养殖业、劳务输出成效显著。其中蘑菇大棚培养已形成规模,成立蘑菇生产合作社,注册“绿德蘑菇”商标。招商引资工作成绩突出,现有6家大型企业入驻,加油站、沣西粮站收购点、化肥经营、超市、餐饮等中小型企业10多家,有力地促进村上经济的发展。
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,延续多年的“娘娘庙”古会,是东江渡村人除传统节日外的另一重要节庆活动。庙里香火不断,热闹非凡。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古会更是隆重,亲戚们近接远送,团坐畅谈,欢乐开怀。每逢元宵佳节,东江渡人敲锣打鼓、踩高跷、跑旱船,热闹红火。改革开放后,村上成立红白理事会,主持婚丧嫁娶,移风易俗,文明节俭又不失隆重热闹。东江渡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经久不衰,早先自发性的“自乐班”常年坚持活动,村剧团演唱的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红嫂》、《朝阳沟》等戏曲,深受群众喜爱。近年来,在村两委会的关心支持下,群众文化娱乐中心——民乐园挂牌成立,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唱歌、跳舞、健身,尽情地展现自我。
新农村建设以来,全村党员、干部、群众按照秦都区新农村建设 “三通、四化、五无、十六有”的标准,给合村上实际,统一规划,逐步实施。首先从环境卫生入手,村办干部群众联合治理环境卫生3次,投入大型机械装载机、挖掘机,出动劳力130人次,拆除违章建筑8间,拉运垃圾150余车,使环境卫生明显改善。全村硬化进户路1800米,修建各户门前花坛260个,砌围墙600多平方米,重新安装自来水管道3800米,安装水表270个,修路沿700米,绿化植树600棵,粉刷墙2000平方米,画文化墙1800平方米,新建800平方米广场一座,盖标准化办公室一个,修建18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一座,安装路灯40盏,为群众整修生产路4公里,埋地埋线5000余米,达到全村机井线路的90%。现在的东江渡村村容整洁,路通灯明。
在东江渡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,涌现出村党支部书记郭护良这样的先进人物,2006年他被评为省级致富带头人,区上以他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视纪录片《情怀》,内容真实感人。
在未来的发展中,东江渡村将在村容村貌、群众生产生活、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下功夫,增加新项目、新亮点、新的生产增长点,高点起步,科学发展,将东江渡村建成咸阳市秦都区南大门一个新的亮点,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市的前列。